电泳涂装是一种特殊的涂膜形成方法。仅适用于电泳涂装专用的水性涂料(简称电泳涂料)。它是汽车涂装近(20~30)年来最普及的涂底漆方法之一。
电泳涂装是将具有导电性的被涂物浸渍在装满水稀释的、浓度比较低的电泳涂料槽中作为阳极(或阴极),在槽中另设置与其相对应的阴极(或阳极),在两极间通一定时间的直流电,在被涂物上析出均一、水不溶涂膜的一种涂装方法。
根据被涂物的极性和电泳涂料的种类,电泳涂装法可分为阳极电泳和阴极电泳两种。
阳极电泳涂装法:被涂物为阳极,所采用的电泳涂料是阴离子型(带负电荷)。
阴极电泳涂装法:被涂物为阴极,所采用的电泳涂料是阳离子型(带正电荷)。
电泳涂装在英语中简称ED、AED(阳极电泳涂装)、CED(阴极电泳涂装)。
电泳涂装的原理发明于19世纪30年代,但因当时水性涂料尚不发达而未得到工业应用。为提高汽车车身内腔和焊缝面的防腐蚀性,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于1957年开始着手研究电泳涂装法,于1961年建成一条泳涂车轮的试验生产线(阳极电泳涂装法),在1963年成功地用于汽车车身涂装。
电泳涂装法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高效、优质、安全、经济等优点,受到世界各国涂装界的重视。随着新型电泳涂料的开发和涂装技术的进步,尤其是1977年开发成功阳极离子电泳涂料和阴极电泳涂装技术,电泳涂装工艺在汽车工业中普及速度是史无前例的,并由汽车工业推广应用到建材、轻工、农机、家用电器等工业领域。据市场统计,在1965年只有1%的汽车车身涂底漆采用阳极电泳涂装法,1970年为10%,而现今采用阴极电泳涂装法涂底漆的汽车车身达90%以上。
我国开发电泳涂料和涂装技术已有近30年的历史,在1965年上海涂料研究所开发成功阳极电泳涂料,随后有些涂料厂也相继试制成功。到70年代我国汽车工业中已建成几条汽车零部件阳极电泳涂装线。第一代阴极电泳涂料由当时的兵器部五四研究所(现改为五九所)于1979年首先研制成功,并在军工产品上得到了一定的应用,上海涂料所、兰州涂料所、沈阳、北京、天津等漆厂也做了大量阴极电泳涂料的开发工作。在六五期间我国涂料工业从日本、奥地利和英国引进了阴极电泳涂料的制造技术和涂装技术,第一条流水生产的汽车车身阴极电泳涂装生产线于1986年7月在一汽车身厂投产,随后同时引进的二汽驾驶室和济汽车身阴极电泳线相继投产,在我国汽车工业中形成采用阴极电泳涂装替代阳极电泳涂装之势,到1990年底已建成投产的阴极电泳涂装线有21条(其中车身涂装线16条)。到1994年底投产的已接近40条,几条生产能力10万辆以上的引进阴极电泳涂装线(如一汽—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捷达线生产能力30万辆电泳槽300立方米、上海—大众汽车有限公司、天津夏利汽车有限公司等大槽电泳线)已于1995、1996的建成投产。
1.2 电泳涂装法的机理及其特征
电泳涂装过程伴随电解、电泳、电沉积、电渗等四种电化学物理现象,现将这些现象简要说明如下:
电解:任何一种导电液体在通电时产生分解的现象称为电解。众所周知的例子是水的电解能分解成为氢气和氧气。一般电解伴随在一个或两个电极上逸出气体,在电极上分别进行着氧化与还原反应。在电泳过程中水发生电解,在阴极上放出氢气,在阳极上放出氧气,金属阳极产生溶解,溶出金属离子。
电泳:在导电介质中的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,带正电荷胶体树脂粒子和颜料粒子由电泳过程移向阴极。
电沉积:漆粒子在电极上的沉析现象称为电沉积。在阴极电泳涂装时带正电荷的粒子在阴极上凝聚,带负电荷的粒子(离子)在阳极聚集。电沉积的第一步是水的电化学分解(电解)。假使槽液的PH是中性,在阴极上的最初反应是形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(OH-),这一反应致使在阴极表面区产生高碱性界面层,当阳离子(树脂和颜料)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变成不溶性时就产生涂膜的沉积。
电渗:刚沉积到被涂物表面上的涂膜是半渗透的膜,在电场的持续作用下,涂膜内部所含的水分从涂膜中渗析出来移向槽液,使涂膜脱水,这种现象称为电渗。电渗使亲水的涂膜变成憎水涂膜,脱水而使涂膜致密化。电渗性好的电泳涂料泳涂后的湿漆涂膜可用手摸也不粘手,可用水冲洗掉附着在湿涂膜上的槽液。